在洞庭碧螺春还没叫碧螺春前,其名字有点怪异,叫”吓煞人香“。吓煞人香是因洞庭山所产的茶叶从唐朝开始就是皇宫的贡茶,以前采茶均有洞庭山的少女所采,据说少女采完都都要放置于怀中,然后再放入竹篮中,采下来的茶叶经过挑拣,制成后具有花果香味,还存有少女的体香,而”吓煞人“又是吴中的方言,意思是”吓死人“,吓死人的香味,其香味比普通的绿茶要高出许多,所以谓之”吓煞人香“。
”吓煞人香“茶在文人看来确实有点不雅,但普通人说不雅也不能一时加以改变,只能是一言九鼎之人说话才能算数,于是当”吓煞人香茶“遇到文武双全,又贵为一国之君的康熙大帝的时候,其命运作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。清朝康熙年间,康熙大帝南巡,经过苏州,苏州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,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,但觉其名不雅,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,茶色碧绿,形曲似螺,又值于早春采撷,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。从此碧螺春的雅名由此而来,皇上御赐的名字怎么能不流通,从此碧螺春成为清朝的贡茶,每年都进贡到皇宫内,以供皇帝及大臣享用。碧螺春名扬四海也是从清朝开始的,一直沿用至今。
“吓煞人香”由此就弃用了,所以原则上讲只有洞庭山的碧螺春才能叫碧螺春,因为康熙御赐碧螺春的时候饮用的只是洞庭山的碧螺春,后来其它地方用洞庭山炒茶工艺所制作的碧螺春,严格意义上讲根本不能叫碧螺春,但碧螺春巨大的市场,小小的洞庭两山远远是供应不够的。由此也有了现在外地碧螺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