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庭碧螺春名贵之一是传统的炒茶工艺,正式传承了千年的炒茶工艺。洞庭碧螺春才能达到条索紧结,蜷曲成螺,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的特点。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迈进,越来越多的洞庭山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,而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师也越来越少。如何传承洞庭碧螺春的炒茶工艺成为当地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记得90年代,基本上家家户户家里都有一到两个炒茶师,一般都为男的为主,像我们上辈父亲几乎每一位都会炒茶,年纪轻的爷爷辈都会炒茶,有的家里甚至连母亲都会炒茶,那时候炒茶家里不用愁,随着找个都能炒一锅好茶。但随着爷爷辈的年纪大,加上手工炒碧螺春需要一定的臂力与内力,上了年纪大的父亲辈都开始炒不出好茶了,会炒洞庭碧螺春茶叶的技师也逐年减少,而后辈没有很好的继承,以至于懂得炒茶的技师越来越吃香。
虽然这几年洞庭山的政府在推炒茶机械化,但对于高品质的碧螺春来说,机器炒制的茶叶无论从形和味上都无法和手工炒的相比。除了一些低档的茶叶如炒青之类的有些大的茶商会用机器进行炒制,大多数茶叶还是通过人工炒制。炒茶师的工资也从一锅十元涨到现在的一锅二十元,光碧螺春茶叶炒制的人工成本一斤都要80元左右,这对于洞庭碧螺春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。人工成本高,单价自然高,单价高买的人就少,买的人少对于碧螺春的市场推广就困难。
这几年政府也意识到了要刺激年轻人去学习炒制碧螺春,去传承碧螺春的炒制工艺,于是每年都会举办“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台大赛”,只不过效果不是很理想,主要是因为这个不是针对平民大众的,大多数是一些为了提高自己店铺声誉,或者品牌声誉的茶商贩参加的。炒茶大赛,成为商贩推销自己茶叶品牌的一个平台,如何去推广碧螺春茶叶炒茶技术?
不过虽然本地炒茶的年轻人少了,但是外地的打工者开始从事碧螺春炒茶了。像几家比较大的碧螺春茶叶种植基地,经过几年的培养,一些苏北的年轻小伙成为炒茶的能手,这些打工妹或者打工仔,起先是在洞庭山采茶的,由于叫本地人炒茶成本实在太高,为了节约成本,茶叶基地的老板开始尝试着让一些看上去比较聪慧,有潜力的采茶者开始学习碧螺春的炒制手法,经过几年的时间,这些打工者成为碧螺春的炒茶能手,为缺乏炒茶师的洞庭山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。只不过这些人流动性太大,在这边炒了几年茶说不定哪年就不来了。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炒茶能手就这样飞走了,又要培养又是时间,这对于手工炒制的碧螺春来说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。
那如何去培养下一代碧螺春炒茶师呢?据我看来还是要政府加大力量宣传,对碧螺春文化在当地加以引导,让更多的年轻人尝试炒茶,学习炒茶,并研究改进方法,并予以补贴。当然碧螺春的机械化是必然的,只不过能否通过科学的方法,让机器炒出来的碧螺春和手工炒的碧螺春差不多。这个是需要后人去努力的。